“供销社+金融”,永定助农有新招
2018-10-22   作者:刘必然   来源:东南网

东南网10月22日讯(福建日报 刘必然 刘永良) 近日,辣椒采摘正当时,龙岩市永定区坎市镇坎市街社区的农民陈小华一头扎进了100亩红彤彤的辣椒地里。“我用贷到的30万元,流转了60多亩土地,扩种了辣椒,今年预计增收120多万元!”陈小华掩饰不住满心喜悦。

  这笔创业资金得益于永定供销社的推荐。“我们向商业银行推荐优质农户,并提供信用担保。商业银行根据推荐名单放贷,最多50万元。考虑到种养殖成本回收周期较长,把贷款的周期定在三年。”永定供销社主任李振雄说。据统计,从2017年2月放出第一笔20万元的贷款算起,到如今已将126笔贷款发放给农户,共计4105万元,供销社推荐成功率超过了50%。申请对象主要来自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和种养大户。

  长期以来,永定供销社在服务三农中发现,农村家庭正常信贷获批率低于社会平均水平,经常面临“没钱用,借钱难”的烦恼。为此,永定供销社专门成立了供销农业服务公司,与银行机构合作,让创新金融产品真正惠及三农,让农户完成“创业成功”的蝶变。

  一开始,“好政策落不了地”是供销农业服务公司总经理廖昌连最担心的,“大多数农户没有专业的金融知识,加上市面上五花八门的贷款难免让他们心存疑虑”。为了让农户搞懂弄通,供销社开始尝试通过商业银行的基层服务网点由点及面地扩大宣传。去年9月,供销社组织了一场助农金融宣传推进会,编发了5000份通俗宣传册。同时,定期和贷款农户座谈,搜集农户反馈的第一手信息。

  “回收周期较长,信用风险管控就显得尤为重要。” 李振雄介绍,放款前,由供销社和商业银行各派一名代表展开联合入户调查,严把材料审核、信用查询等关键环节,形成推荐表和资料图片提交商业银行的上级单位。

  “调查员经常要在田间地头奔波,建档、评级、授信,为农民提供一条龙服务。”廖昌连笑着说。

  根据相关业务规范,以往农民贷款达到30万元以上,通常就需要6名自然人担保,而在供销社推荐和基金担保下,担保人数降至3名。

  “贷款的门槛降低了,也省去了农民到处跑人情需要耗费的人力物力。” 李振雄说,“如今,担保基金规模已达1300万元,按照担保基金和放贷规模比例为1∶10的约定,商业银行贷款的总金额为1.3亿元,能让更多农民受益。”

  截至目前,永定助农贷款申请金额主要集中20万元~50万元。供销社正和其他金融机构开展小额贷款合作,让10万元以下授信的生产规模更小的小微农户更快拿到创业基金。

  >>>专家视点

  农村金融服务要完善资金供给体系

  福建日报 刘必然

  近年来,在“发展普惠金融,鼓励金融创新”的政策指导下,各类针对农村的普惠金融产品种类渐增。福建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产业处处长朱四海指出,和“三农”催生的巨大金融产品和服务需求相比,我国目前面向“三农”的金融产品和服务的供给仍然相对不足。农业生产面临来自市场和自然的双重风险,这使我国商业银行主导下的传统金融业务很难向广大农村地区普及。因此,政府需要大力发展政策性金融,为农民提供不可或缺的资金支持,解决“三农”的金融服务诉求。

  朱四海认为,永定供销社为农民提供了更多的创业资金来源,创新的做法值得鼓励。同时,“要将地区的现象培育成为可推广、可复制的模式,还要站在资金的需求者和供给者的方面综合考虑”。

  一是统筹供给侧资金的成本。农民是否可以承受贷款利率,收益是否可以覆盖资金成本,这是影响普惠范围的关键因素。从短期来看,可以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优势,采取政府贴息等公共政策,引导农民广泛参与,确保普惠金融业务落地。但要形成长期的良性循环,必须提高农业生产力和资本有效增值能力,从“输血”转化为“造血”。

  二是兼顾供给侧资金的风险。农民缺乏持续的盈利记录和完整的交易信息,农业生产行为的可靠性难以纳入金融机构评估体系。因此,需要进一步完善信用体系和防范金融风险,引入金融保险机制和风险鉴别机制。通过“农户+银行+保险”的模式,打通资金联通的链条。

  朱四海说,面向三农的金融服务,必须强调问题导向和城乡公平原则,调低金融机构在农村盈利的期待值。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资本雄厚的国有银行作为供给的主体,有责任推动普惠金融产品服务乡村振兴。同时,“三农”延伸出的金融市场还需要更多社会资本的参与。面对农村资金供给不足的现状,迫切需要不同类型的金融机构通过金融创新投放更加丰富、多元的金融服务和产品,提供更多的资金渠道选择,也降低农民的资金使用成本。


责任编辑:明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