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沙沙,沙沙沙——”
天刚蒙蒙亮,沙地里就一片人头攒动,农户们趁着凉爽的天气,正在赶着采收成熟的地瓜。起藤清沟后,再猛地将藤蔓往上一拔,大大小小连成一串的地瓜就连根而起了。此时,海风徐徐吹拂,传来富有律动的“沙沙”声,与地里拔地瓜的声响汇成一支曲子,久久萦绕在农户们的耳畔。
这是7月25日凌晨4点半漳浦县六鳌镇的大澳村。进入酷暑之季,按当地农民的作息习惯,这个点正是劳动的最佳时间,农谚云“早出门,早收工”,说的是越早出门,就越能赶在毒辣的太阳照射之前完工回家。
像其他农户一样,85后青年农民陈海军一家也带上工具早早出发,从家里赶到800米开外的田里,开始采收地瓜。不过,和别的农户不同的是,他们家采收来的这些地瓜不是当地现卖给收购商,而是直接在网络平台上了架,插上电商的“翅膀”迅速飞向外面的世界。
说起陈海军在网上卖地瓜卖得很火的事儿,还得归功于一个人,那就是他的妻子林惠卿。大学学习室内装潢的林惠卿,2008年毕业后就在厦门从事室内设计,而那时陈海军则从另一所大学毕业,在南京一家上市公司当销售经理。2011年两人结为伉俪。
2013年下半年,林惠卿开始回乡自主创业。“那时,我父亲正在收购和销售六鳌紫菜,我就成了他的助手。”年轻的林惠卿认为传统的销售渠道难免遭遇局限,就尝试着在淘宝网开了一家土特产专卖网店。令她喜出望外的是,上架的土特产居然很畅销,她第一次尝到了做电商的甜头。
事实上,六鳌的知名地标产品不只六鳌紫菜,还有六鳌地瓜。该镇全年地瓜总种植面积约为14000亩,年产量达到42000吨。一般地瓜在每年的开春插种,于当年7月采收,生长期为100天左右。因此,酷暑来临,便是地瓜收获的季节。可是由于当地产量多,运输费用又高,加之高温容易受到损耗,因此农户卖出的价格往往不理想,“丰产不丰收”成了一种怪现象。为了改变这种不利局面,2014年7月,林惠卿开始尝试把自家种出来的地瓜拍了照挂到网店去卖。
“最初因为网店名气还不是很大,一天只销售100到200斤。可是这已经让我有了继续做下去的信心。”林惠卿介绍,虽然销售量不大,但她仍然认真地根据顾客需求,挑选当地最出名的“大叶红”品种地瓜,按其个头大小分成好几种规格进行精包装,每个0.15千克重以下“小地瓜”就归为一类,品相比较不好的二级果归为另一类,当然,最受市场青睐的是每个重量在0.15千克到0.6千克之间的“精品”地瓜。
林惠卿认为,在网上卖农产品讲究的不只是货物的品相,更重要的是货物的品质。只要客户相信了质量不出现问题,那么销售量一定会与日俱增。果然,一个月不到,她在网店里日销售的地瓜很快就飙升到1000斤以上。
2016年,林惠卿加入了漳浦第一批农村电商。得益于更多平台的宣传展示,以及与众多快递公司的合作,六鳌地瓜很快成了“网红”。一时间,林惠卿的货供不应求,自己家田地里种出的地瓜远远不能满足顾客需求,她就用高于当地商贩的收购价把乡亲们的地瓜收购过来。
“电商平台改变的不只是传统的销售模式,更重要的是,切实帮助乡亲们把汗水浇灌出来的果实推销出去,让大伙儿的腰包鼓起来。”林惠卿说。
由于线上交易越来越多,林惠卿一个人忙不过来,2017年,丈夫陈海军毅然辞去月薪上万元的工作,回到六鳌帮忙。此时,他们已经将销售渠道从单家淘宝网店向有量商城、“一亩田”等网络服务平台拓展,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主动找他们合作的网络批发商也越来越多。“现在,我们每天线上供货量最高时达到15000斤,而且这个数字正在不断被刷新。”陈海军说。
因为在农村电商崭露头角,既带动了六鳌地瓜这个产业的大力发展,同时又解决了当地许多农民的就业问题,切实帮助他们增加收入,2017年6月,林惠卿被评为“漳州市互联网领军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