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海网7月23日讯 据福建日报报道 在漳州盛夏的阳光里,由北向南,逛过龙海的休闲庄园,走过漳浦的生态农场,穿过诏安的青梅文化示范园——漳州农业休闲旅游旧貌换了新颜。这,是一片开阔的蓝海。
近年来,漳州充分利用农业优势,普及现代农业,发展休闲农业,备受市民追捧。近日出台的《漳州市乡村振兴“345”示范工程实施方案》提出,将在产业中积极注入生态、休闲、旅游、康养等功能,开展乡村旅游提质升级三年行动计划,力争打造出一批星级乡村旅游休闲集镇、旅游村。作为农业大市,漳州目前正处于转型升级、跨越发展的关键阶段,农业休闲旅游也因此迎来了黄金机遇期。
农场转型,三产有机融合
2018年,根据《福建省农业厅关于推荐申报2017年省级休闲农业示范点和福建最美休闲乡村的通知》,省农业厅认定了30家省级休闲农业示范点和20个福建省最美休闲乡村。休闲农业的评选,激发了各地创优的动力。
漳浦县就是积极响应的一员,在《漳浦台湾农民创业园投资优惠政策》中,明确提出鼓励企业开拓市场,利用荒山、荒滩投资开发各类项目,并在地价方面酌情给予优惠。位于漳浦县前亭镇的蜜原农场就是获益者之一。
“建成了冰工厂,我们种的果子就有去处;建成生态农场,我们做的冰棒就有人来买。”农场负责人詹畯泽说。
2017年,蜜原生态农场大批量购置制作冰棒设备,安排工人将水果制作成水果冰棒。一番深加工后,水果换了模样销往市场,及时地解决了淘汰水果和人员务工两大问题,实现从农业生产到农产品加工的转变。
“早在40年前,台湾就已有发展休闲农业的成功案例。”在农场成功转型加工后,毕业于台湾嘉义大学农学院的几位校友陆续接到邀请,来到蜜原农场为其打造全产业链出谋划策,詹畯泽就是其中一位。
到位后,他发现农场规划的完整度远超自己的想象:农场从承建时,就定位为打造成集生产、加工、观光旅游于一体的生态农场。按他的话说,若事先有明确的发展方向,打造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综合性园区将会轻松许多。
“加工环节可提升产品附加值。但倘若遇到台风天,树上的果实还未成熟就要掉落,也就无法完成收成和加工,因此要再利用第三产业的附加值来弥补。”詹畯泽说。
在还未购置加工设备前,农场的果树、苗圃、池塘、公路等设计,就已经考虑到与休闲旅游产业相结合。“农业除传统的生产功能以外,加工、旅游、文化宣传、康养等功能潜力无限,不论是单一的农业生产还是以农家乐为主的农村观光旅游,显然都没有真正发挥农业的功能。”詹畯泽明白,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科学规划探索。不然,三产融合就是浅显的排列组合,最终各干各的,三产融合成了‘三张皮’”。
生态园里,来了旅游导师
“从休闲农业升级成旅游产业,对服务的要求也更高,我们想从带游客玩转变为教游客怎么玩。”在詹畯泽看来,在大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人愿意重返农村,体验农趣。
“虽说来大陆多年,但当朋友问及周边旅游路线,我依然对局部景点的认知存在空白。”詹畯泽发现,大陆的许多景区在合理导览方面都存在问题,除了在网站上发布的地址、门票、交通指引之外,缺乏专业的规划,经营项目普遍缺乏创意,且欠缺科普性,难以使游客留下深刻印象。
这种反思也让他们在建设农场时,更加注重这方面问题。2013年,蜜原农场落成1000亩土地时,同步导入产销推广与休闲农业理念,将农场按功能大体分成采摘区、休闲区和加工观光区等。其中,农场腾出
300亩作为游客活动区,可供游客休憩、烧烤、组织游戏和安营扎寨。与常规采摘园的模式不同,在蜜原农场,游客只需购得园区的采摘箱,多采多得,不计水果的成本价,即可打包随行。在丰富休闲农业体验的同时,更设立水果冰棒和台湾农特产中心,让游客带回更多旅游附属品。
詹畯泽等创业青年,将农业当成服务业来发展,在他们看来,服务需要精细,“唯有从点滴做起,方能维系好口碑和回头客”。凭借这一点,詹畯泽的团队着手绘制了“蜜原生态农场地图”,在游客入门时分发传递,并设在各景区交界处,方便游客随时可以自我导航。
尽管这种“台式”休闲农业游较为吸睛,但这仍非蜜原最初期盼。
“适当的科普和演示才是休闲农业游的核心,这是属于我们的品牌和特色,比旅游景区更需要导览服务。”
詹畯泽说,在人员方面,他们专门邀请了台湾服务业专家,手把手地指导员工如何招待游客,但由于员工多数是来自当地的传统农民,许多人未体验过真正的导览服务,难以适应这一工作模式。
近日,蜜原农场邀请的三位台湾青年组成的旅游规划团队,就专为解决农场再升级的瓶颈而来。
“我们将未来的目标人群定位在年轻的家庭和团队,针对这两类人群,我们将策划包括DIY制冰、摄影涂鸦等系列体验项目,来丰富旅游行程。而在规划休闲农业游的同时,利用原先周边的景点,串点成线,使其成为完整度较高的旅游路线。我们也将为他们定制路书,满足年轻消费者对于个性化及私密空间的诉求。”台湾青年陈欣瑜说,农场距离漳浦的国家滨海火山地质公园,车程仅10分钟,若能将传统景点旅游和休闲农业有机结合,必将实现当地旅游项目活性串联起来。
农业休闲,成旅游新蓝海
近些年来,国内旅游发展一片向好。有关部门预计,到2020年,中国旅游市场总规模将达到67亿人次,旅游投资总额2万亿元,旅游业总收入达到7万亿元。
然而,包括农业休闲旅游在内的一些细分领域还仍是一片蓝海。
作为中国青梅之乡的诏安就借“青梅”之名,挺进这片蓝海,实现产业的成功转型。
2013年,诏安“中国青梅之乡”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2017年,诏安县出台《关于扶持青梅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了扶持扩大青梅种植面积,实现到2020年全县青梅种植面积达20万亩,总产量达20万吨的目标。
在扩大青梅种植面积、引导青梅企业大力发展精深加工之余,诏安县按照“三产联动”理念,分别在红星、太平两个青梅主产区推动打造了一个集观光、旅游、展示于一体的青梅文化示范园。
以红星乡梅园为例,该示范园依村环绕金溪三角洲而建,占地约130亩,总投资3000万元。目前,已建成休闲小木屋、接待会议中心、乌山红色旅游展示厅、200米木栈道等配套设施,并引进乌山周边的白梅和青梅面积约11万亩与百米赏花长廊。结合当地“书画之乡”的优势,梅园倡导艺术家写生、创作。如今,紫梅梅园已被列为省文艺家创作基地和潮汕地区的美术家创作基地。
作为农业休闲游的科普部分,红星乡的富硒青梅博物馆增添了人文旅游的厚度。“富硒青梅博物馆主以文图配合吸塑灯箱的方式,阐述中国青梅历史文化及发展、红星青梅产业发展历程及大事记、青梅成长加工历程及药用价值简介。”红星乡党政办主任吴剑雄介绍。
2017年,福建省旅游发展委员会公示了12家福建省观光工厂名单,诏安梅之韵青梅文化观光工厂榜上有名。“实现了由传统加工企业到服务与加工企业相结合的转变,并且与当地旅游局、旅行社进行合作,形成了新的工业文化旅游线路。”梅之韵旅游部经理周丽谊认为,开发旅游是目前产业升级的节点,下一步,将与青梅元素更紧密地结合,营造诏安独特旅游氛围。
诏安青梅产业,从生产到加工再到旅游服务的三产融合试探,是诏安抓住增长新动力,实现产业转型升级的有效作为,在漳州这片农业热土上,还有着诸多地方正在进行着这种有益的尝试。如今的漳州,农业和旅游的结合正持续深入。
现阶段,有了政策规划,也有市场需求和业界实践,漳州农业休闲旅游的蓝海正在显现。
蜜原生态农场的手绘地图
外国游客在源兴生态观光园内采摘蔬菜。
在诏安梅之韵青梅文化观光工厂内,游客品尝青梅酒,体验“摔酒碗”风俗。
蜜原生态农场游客中心航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