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春纸织画古称“罨画”,是从中国画发展起来的独特的编织工艺。其色彩淡雅,有隔帘观月、雾里看花的美感,独具艺术魅力,历经千年而不衰。它与杭州丝织画、苏州缂丝画、四川竹帘画并称为中国的“四大家织”。
据史书载,隋末唐初,永春就有纸织画作坊,至盛唐时,已有9家专营作坊,延续近千年。永春纸织画制作过程十分精细,有画、裁、织、裱褙等工序,即先在一张宣纸上绘好图画,再用一种特制的小刀,按一定规格细心地裁成一条条纤细的纸条,其宽2~3毫米,头尾不断,保持一致,此作为经线,再取洁白宣纸,切成大小和经线一样的纸条,作为纬线,然后,用特制的纸织机,双梭交穿,轻编细织,最后再根据画面需要,补上各种颜色。纸织画制成的纸织画纸痕交织,经纬分明,画面朦胧,极富立体感。其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多彩,有中国古典人物、神仙,有壮丽山水,有飞禽走兽,内容应有尽有,规格、种类繁多。
永春纸织画历史渊源
永春古称桃源,相传隋唐朝年间,永春桃源两岸种植了许多桃树,每逢春花灿烂时,桃花姹紫嫣红,薄雾轻纱,隐隐笼罩,吸引了很多前来踏青赏花之人,雾中观花,这种独特的景致激发了当时艺人的创作思维和灵感,纸织画便在这种特定的环境中应运而生。
唐文宗(公元827—841年)在位时,唐人郑维赋诗:“何物离披最可人,纸间经纬别有因;阿谁巧作维摩手,就里挥毫称绝伦;远山一角都人妙,烘云托月景偏,宋代时纸织画远销南洋各埠,成为富贵人家的柜中珍品。
明人田艺蘅所撰《留青日札》一书中记载,明代奸臣严嵩家被抄的物品中就有纸织画一项。清人杨复吉《梦兰琐笔》中曾有“闽中永春州织画”的记述。现在,故宫博物院还珍藏着清乾隆年间的纸织瑰宝——清高宗御制诗十二扇屏风。 举世闻名的中国画以其独特的笔墨韵味表现世间物象,可谓东方一绝。
而纸织画把一幅中国画用特制的利刀,切成宽仅2毫米、头尾不断、细长的纸丝作为经线,用与经线一样宽的纯白宣纸丝作纬线,再像织布一样放在特制的纸织机上穿梭交织,然后裱背成画。这样一来,除保持中国画特具的品格之外,还多了一种“雾里看花”的朦胧之美,这又是一绝,其画面近看纸薄痕交织,经纬分明,远观,整幅作品就像覆盖了一层纱,如同仙境,若隐若现。这正是永春纸织画独特的视觉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