衢州柑橘三产融合谋转型
2018-06-12   来源: 中国绿色时报

作为中国椪柑之乡,浙江省衢州市的柑橘远近闻名,去年全市柑橘总产量39.4万吨。但面对丰收,却是几家欢喜几家愁。

在衢州市柯城区金坂村,橘农徐金美无奈地将满车的柑橘倒掉:“一块钱一斤还没人要,不如倒了。”然而,就在离金坂村不远处的莫家村,橘农叶华昌正在大棚内悠闲地修剪柑橘枝叶:“我家的1.5万公斤椪柑春节前就卖完了,每公斤最低卖到10元。”

同样是衢橘,为何境况截然不同?答案就是转型。近年来,衢州市推动柑橘产业转型,促进三产融合发展。

市场倒逼产业转型

“3个橘子一块钱,卖掉橘子好过年。”叶华昌是当地最早的一批柑橘贩销户,他感叹,上世纪80年代,柑橘每公斤1.5元,比猪肉还贵。最辉煌时,柑橘收入占村民收入的七成多。

一时间,越来越多的农民开始种橘,但品种单一、管理粗放,使得衢橘质量参差不齐,市场风险也在不断累积。2008年,衢州柑橘大丰收,收购价却一路跳水。随后几年,每公斤柑橘几毛钱的情况越来越多,不少橘农无奈撂下橘园,外出打工。

被市场淘汰的正是在落后生产观念下种植的低品质柑橘。痛定思痛,衢州柑橘开始转型。

为提升种植效益,2016年,柯城区采取橘园规模流转、设施栽培、金融扶持等措施,对新流转、连片50亩以上的成龄橘园,连续3年每亩给予500元补助。叶华昌成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两年来陆续投入300万元,建起了精品柑橘园。走进他的家庭农场,50亩大棚连栋成片,有机施肥、绿色防控等生态技术透着科技范儿。“有了遮雨大棚,椪柑可延期两个月采摘,糖度能达14.5度,精品果率达95.8%。”叶华昌说。

围绕柑橘产业升级,近两年,衢州市累计淘汰“三低”橘园10.6万亩,规模经营面积从2015年的300多亩发展到近7000亩。

为提高衢橘效益,衢州市开始探索三产融合发展,向深加工和生态旅游要效益。常山胡柚是当地独有的柑橘品种,从卖鲜果到青果入药,胡柚实现了全果利用,提取制造的黄酮素片成为高端保健品市场新宠。运用这一技术,每吨胡柚产值超过20万元,是销售鲜果的100多倍。常山县胡柚商品化率达70%,列全国柑橘之首。此外,越来越多的柑橘园办起了农家乐、采摘园。全市发展休闲种植经营主体3373个,从业人数3.5万人。

政策引导抱团发展

经过两年摸索,一门心思改良品种的卢志承成功了。“到丰产期,亩产可达0.5万公斤,那就是20万元的收入。”卢志承说,他的家庭农场种的杂柑新品种,刚挂果就被人订购了。

但也有部分橘农仍在传统种植模式上徘徊不前,无奈倒橘的徐金美就是其中之一。“家中2亩柑橘地,六成橘树没人管,品质也确实不好。”徐金美说,转型路上,土地、科技、资金、人才的要素缺一不可,难题不少。

为推动产业转型,衢州市采取多项扶持措施,促进柑橘产业从一家一户到抱团发展。全市成立柑橘专业合作社550家、家庭农场720家、柑橘龙头企业30家、社会化服务组织50多个。从2011年开始,衢州市对柑橘市场实施数据监控,关注库存警戒线,多渠道为果农卖橘牵线搭桥。

衢州市各地都行动起来了,各柑橘主产乡镇成立了柑橘技术服务队,全程指导橘农开展橘园改造。柯城区出台政策,一连3年,每年拿出500万元资金用于扶持,撬动1亿元信贷资金,全力推进柑橘产业转型。为提升柑橘品质,柯城区还建立柑橘良种繁育中心,选育的100多个新优品种陆续推向市场。龙游县模环乡兰塘村的姜宝祥,种了130多亩新品甜橘柚,去年第一年挂果,7.5万公斤果子供不应求。

三产融合橘农受益

前不久,首届中国衢州柑橘文化艺术节在柯城区城西村石梁溪畔举办,吸引数十万人次观赏和游玩。乡村休闲旅游发展,让柑橘文化与美丽乡村建设深度融合。柯城区石梁镇“龙潭柑橘大世界”项目已开工,将建设农民创业园、科技创新园、无籽椪柑示范园、林下经济带和产业融合带。

高品质的柑橘吸引无数游客纷至沓来,带火了民宿、农家乐等乡村旅游。乡村旅游的火爆,又让柑橘有了消费者。3年来,衢州乡村旅游带动从业人员人均年增收2万元。

产业融合,受益最大的是橘农

“现在城里人来村里自驾游,我这里50亩大棚还不够他们摘的呢。再有客户来电话订购,树上已经没有果了。”叶华昌想起去年秋天的情景,一脸幸福。

农民吴双良也从三产融合中获得收益。他家有2亩多地,以前种了3次柑橘都被冻死了,干脆让地荒在那里。今年他把地流转给了公司,自己在公司务工每月工资3700元,每年还能拿到土地租金2000多元,村集体每年也有50万元分红。

责任编辑:陈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