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周宁县纯池小径笋成功注册两件中国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昔日山间野菜逆袭成为“国字号”产品,不仅改变了无序发展的局面,还将力争通过创品牌走上一条促农增收的市场大路。
纯池民间史料记载,对“淳江(纯池古称)小笋”这样描述:“立夏,阳光和风甘露滋养,笋破土以时辰寸长。寅时,披星月,伴露行,千人满山,皆为嫩笋来。笋如少女芊指,长未出尺,白中显淡黄者为极品。或清煮、或炒、或白焯,脆、嫩、甘、甜。老少好之。椒佐盐焖去水,隔水瓮藏,可保腊月如鲜,香味弥浓。为淳江一隅待客上品。”
随着绿色生态消费的普及,纯天然的小径笋从村民餐桌的“上品”,逐步发展成为村民增收致富的商品。据了解,每年4月中旬小径笋开始露土,3至4天后可采用,产笋期为4月至6月,产量约1000吨左右,产值超过600万元。
“带壳鲜笋每公斤6元左右,去壳鲜笋每公斤16元左右,腌制的咸笋每公斤60元左右。发笋季节,周边群众蜂拥而至上山采摘。目前,全镇小径笋面积8万多亩,其中可采面积3万多亩,村民采摘小径笋每人每天收入600元至700元。”周宁县纯池镇果蔬协会会长徐建勇说道。
小径笋备受青睐是因为独一无二。据了解,纯池镇平均海拔为800米,境内雨量充沛,土壤在成土诸因素的综合作用下种类多、土层厚,有机质含量高,酸性高,地带性分布明显,境内分布最广为红壤,占土壤总面积的23.5%。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让本地小径笋质甜而无涩,为福建省仅有的品种。
由于笋味佳、价格优,昔日,一些周边竹笋也傍起了“纯池小径笋”的名牌,市场发展处于无序状态,影响产业进一步做大做强,甚至存在“墙内开花墙外香”的风险。
意识到品牌的重要性,在县、乡两级党委、政府的指导下,纯池小径笋走上了创品牌之路。“通过地标注册,在保护其独特性的同时,还能提高知名度和品牌价值,从而真正成为当地富农增收的支柱产业。”周宁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副局长汤文乡说道。
成功注册地标后,周宁小径笋开始闯大路,动作频频。据了解,目前周宁县纯池镇果蔬协会已着手制定周宁纯池小径笋团体标准。同时,引导一批规模大、起点高的龙头企业,申请使用“周宁纯池小径笋”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做好授权许可使用工作。“我们将实行‘五统一’管理,即统一品牌、统一标准、统一包装、统一监管、统一宣传。同时通过电商平台,依托一名食品的‘正品百淘’营销平台通过线上线下两种经营模式拓宽销售渠道,扩大销售面。”徐建勇说道。
来到纯池镇乐达合作社,农民们正忙着加工小径笋,这批加工的酸笋将通过电商渠道销往全国各地。“如果没有申请地标,我们就没有自己的品牌,虽然质量好,但是附加值不高。”该合作社负责人徐守达说,“今年收购小径笋8万多元,水煮、腌制初加工后,5斤礼盒装售价150元。目前已销售5000多斤,主要销往天津、河北等地。现在地标注册下来,明年价格估计有较大的增幅。”
成功注册地标只是个开始,品牌建设是必由之路。接下去,周宁县相关部门将会通过各种渠道加大宣传,指导农民用好地标,指导地标许可企业探索周宁纯池小径笋深加工渠道,增加附加值,促农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