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7日,“大美中国、匠心独运,携手传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国际交流展览活动在北京市第八十中学礼堂隆重举行。
支持和参与此次会议的嘉宾有文化部非遗司原司长、中国非遗保护协会会长马文辉;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中央美术学院非遗中心主任乔晓光;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常务副秘书长吕军;中国世界遗产专家组专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邓微;国家博物馆藏品保管二部文物征集室主任赵锋;北京阳光秀美图书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张桂宜;中美交流启动项目主席、波士顿大学访问学者Charlotte Mason女士等中外社会各界传统文化爱好者。
此次“大美中国、匠心独运,携手传承”展览邀请到十余项濒危而珍贵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联展。展区包括《六位国家级非遗剪纸大师作品系列》、贾绍昌(故宫漆画系列)、杨华(民族绣片系列)、“非遗大家”的江苏常州梳篦、贵州苗族锡绣、陕西凤翔年画、云南傣族贝叶经、四川藏式药泥面具、河南浚县泥咕咕、浙江乐清细纹刻纸、江苏苏州桃花坞年画、浙江蓝夹缬,安徽徽墨等濒危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珍品展。
全国人大代表、联合国一级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周淑英在启动仪式上,针对“为孩子留住非遗之美”做了主题演讲。2018年3月的“两会”上,周淑英提案将“非遗”纳入教育教学体系,让非遗走进孩子,这是“扭转非遗传承链条濒临断裂局面的现实需要”。“这些脆弱而濒危的中国之美,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在我们的精神国土中消逝,包括我们在听演讲的这一分、这一秒。而守护它们,和我们在座每个中国人有关。”周淑英提到,“与八十中的结缘,也是在传承非遗中的缘分。为了‘给孩子留住非遗之美’这个共同梦想,2016年年底,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编辑袁小茶(八十中学校友)找到我,希望我能牵头联系其他几位国家级非遗剪纸传承人,做一套孩子读得懂、老百姓买得起、年轻人也能拿起剪刀感受剪纸的‘小书’,于是有了《剪影·六位国家级非遗剪纸大师作品》系列。后来编辑跟我说,内文特意做成了中英双语——很多非遗技法被首次翻译为英语,让外国人也能读懂我们的中国之美、读懂我们的“文化自信”。
据悉,《剪影·六位国家级非遗剪纸大师作品》系列(以下简称《剪影》系列)由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非遗部落”(北京典承在线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特约策划,上市日期为2018年4月,共分为3册: 《剪出唐诗里的24种中国之美》、《剪出宋词里的24种人间至情》、《剪出元曲里的24张心灵处方》。
“为了这套书碰了一鼻子灰,这个冷板凳一坐就是两年”,《剪影》编辑袁小茶说,“之前早就有人跟我说,你们做濒危非遗这书就跟电影《二十二》似的,是个又费力又不见得讨好的事情。后来全部被言中了。这433天的做书时间里,整个十余万字的撰文、翻译的过程中,我感觉每天面对的都是非遗的‘尸体’,经常在办公室对着书稿发呆,这些失传的中国非遗背后,是‘中国’二字的凋零”。
“这是一套历经433天打造的‘中国之美记忆’,留给我们的孩子”,在《剪影》展区的中国红展板上,有这样一段动人的前言:“从2016年10月27日的那个周四下午向六位国家级传承人老师寄出约稿信,到2018年1月3日套书清样签字,我们用433天的时间,请6位国家级非遗剪纸大师,让3000年剪纸技艺,创意融合1300年唐诗记忆、900年宋词记忆、700年元曲记忆,用中英双语的内文,深情解读唐诗中的24种东方之美、宋词里的24种人间至情、元曲里的24张心灵处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