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非物质文化遗产被视为本土“文化标识”,日前秀英区在石山、永兴镇举办了麒麟舞、海南八音、石山山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培训班,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延续“本土记忆”,重塑本土“文化标识”。
现状:“非遗”后继乏人
火山山歌传唱发起者、石山镇退休老教师王基光表示,由于独特的自然环境和历史沿革,海南文化具有独特的地域特色。因此加强对海南本土历史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是保护海南本土文化多样性的重要途径。
王基光认为,海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文化生态环境日益萎缩。随着互联网和手机的广泛应用,年轻人对流传久远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越来越不感兴趣,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断层严重,随着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老艺人”年老或相继过世,后继乏人。
现已80岁高龄的海南八音传承人黄兹合老人建议:其一,尽可能将古老的海南八音采用现代手段加以保护,除用文字记载,还可用录像留存;其二,要培养非遗传承“后继有人”,可邀请非遗传承人走进高校、中小学,梳理本土文化,让这些散落在民间的遗珠,通过原生态和创新的有机融合,在年轻学子中传承。
群众:“本土记忆”不能丢
永兴麒麟舞自明朝中叶从中原传入海口羊山一带,数百年来,羊山地区村民世代沿袭,并不断渗入本土文化,成为了当地春节、元宵、公期、婆期等盛大庆典、宗祠祭祀的一项文化内容,也成为了我市一份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4月14日永兴镇昌儒村举行的麒麟舞传承培训现场,代表性传承人采取“以老带新”的方式,向孩子们传授麒麟舞技艺。伴随着“咚咚锵”的锣鼓声响起,小学员们用当地方言一边唱一边跳,引来众多村民前来观看,“村民们其实还是很喜欢观看麒麟舞的。”麒麟舞传承人吴清河说道。
海南八音器乐是海南器乐的主要品种,它因采用八大类乐器演奏而得名。8大类乐器为弦、琴、笛、管、箫、锣、鼓、钹,在本土婚宴、公期上均可看到八音的身影。村民洪先生说:“我们从小就喜欢听八音,这是我们的传统文化,不能丢,一定要传承下去。”
火山山歌最早的发源地是在石山镇的博昌村,因为火山民歌比较接近生活、接近民众,它通过对唱、合唱、独唱的等形式,加深了人与人之间、家庭与家庭之间、村与村之间的友谊和理解,起到睦邻友好的促进作用。来自市群众艺术馆的吴青老师现场教学,吸引现场50多名村民学习跟唱。现场学习的最小的只有5岁,最大的将近70岁。对此,王基光开心地说:“有年轻人的参与就是给火山山歌带来活力,就不怕没人传承了,相信火山山歌一定会越唱越长久。”
保护:让“非遗”走近群众
秀英区文旅局负责人表示,挖掘、传承、保护、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提升地方文化特色,更好地服务全域旅游的发展,但这项工作也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参与。
近年来,秀英区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在多个社区和村庄建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基地,通过传承人、老艺人对年轻一代进行培训帮带。同时结合春节、端午、中秋、国庆等传统节日,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戏曲展演”活动。石山八音、石山山歌、东山琼剧、永兴麒麟舞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和爱好者纷纷走进社区、农村、街边小公园等场所,给社区居民带来了近距离接触非遗文化的机会,让更多的基层群众认知并喜欢上非物质文化遗产。
此外,秀英区充分挖掘本土文化元素和资源特色,把火山文化、乡贤文化、国学文化、海南八音、麒麟舞融入到文明生态村建设中,突出差异化、特色化的文化内涵,营造出浓浓的乡愁文化氛围。
如今,秀英区一个个文明生态村通过深入挖掘火山文化、乡土文化,注重优秀文化的传承和保护,这些植入文化灵魂的文明生态村,已成为海口渐热的乡村近郊旅游目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