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产业生态圈 闯兴城富民路
在上世纪90年代初,位于福建沿海中部的泉州市泉港区还是一片荒凉偏僻的渔村。这里有不少乡村是全市乃至全省典型的贫困乡村,每年需要千万元的上级资金补助。
岁末年初,走进泉港区,发现这里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座国家级的产城融合示范区,正加速崛起。
构建石化产业生态圈
我省曾是一个不产一滴油的沿海省份。1992年9月,泉港炼出了福建历史上的第一滴油。25年过去了,如今的泉港已连续5年蝉联“中国化工园区”20强,2017年实现石化产值800亿元。
成绩的背后,是心无旁骛发展石化产业的大气魄。
走进泉港区南山片区,感受到一派火热的建设图景。
“公司选址泉港,主要看重生产的原料优势以及福建化工产业的发展前景。”福建钟山化工有限公司行政人事部副部长周文涛说,目前公司3条国外引进生产线、4条国内生产线已开通运行,产品年产量6万多吨,年产值达6亿多元。
作为福建首家生产减水剂的企业,钟山化工生产的减水剂用聚醚(大单体)行销省内外,并与厦门科之杰、广东红墙、深圳五山及厦门路桥等行业内领先企业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入驻泉港南山片区后,他们可以直接通过管道运输,从一墙之隔运送环氧乙烷到公司,原料优势明显。
诸如钟山化工这样的企业,如颗颗珍珠般,串联成连接石化上中下游的完整产业链。
发展石化主导产业,泉港主政者思路清晰、目标明确:抓龙头、铸链条、建集群,以福建炼油乙烯一体化为龙头,带动合成材料、有机化工和精细化工等系列开发。
“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现代经济体系,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这让泉港信心倍增。”泉港区委书记吴礼源说,“石化是泉港的最大优势,顺应石化集群发展规律,我们构建石化产业生态圈为主攻方向,力争建成在全省、全国有影响力的现代产业高地。”
根据石化产业链上企业关联性强的特点,泉港大手笔规划建设石化产业园区。围绕联合石化一体化1400万吨/年炼油、110万吨/年乙烯开展下游产业链招商,已入驻仙境、洋屿、氯碱和南山四个片区企业多达33家。
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
联合石化公司有一根管道直达凯美特气体公司,收集的火炬气通过收集、缓存以及分离提纯装置,最终生产出工业用的氢气与燃料气,并通过管道输送回炼油厂,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相得益彰。废水废气废渣“吃干榨净”循环利用,在泉港并非新鲜事,企业之间“隔墙供应”已成常态,园区循环经济产业链关联度高达85%,泉港已入选国家级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园区。
变招商“引资”为“选资”。该区绘制招商图,提高项目准入门槛,重点招对产业带动明显的高质量企业。泉港区领导率队,考察学习全国各大化工基地、拜访外资及国有大型化工企业总部,通过中石化联合会等第三方平台了解化工行业动态、获取知名化工企业投资信息,刷新行业“朋友圈”。
区镇两级共成立40多个指挥部,通过专项绩效考评、比学赶超竞赛、“三盏灯”“三张函”督查等正向激励和反向约束机制,激发党员干部创业激情。2017年,泉港253个重点项目完成投资245亿元,食品饮料、建筑材料、机械装备和汽车制造等产业实现快速增长,产值突破300亿元。
擘画民生宜居幸福图景
冬日的午后,位于泉港城市核心区的锦绣公园,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显得格外清亮。公园占地520亩,葫芦形人工湖、音乐喷泉、绿地景观、雕塑小品、休闲栈道等配套设施一应俱全。
很多人不会想到,数年前,这里还是寸草不生的盐碱地。如今,却成了群众休闲健身的首选和文化地标,每天来的人络绎不绝。
“十九大报告指出,必须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吴礼源说,泉港区始终顺应人民群众的愿望愿景,做大“民生蛋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让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
近几年,是泉港城市建设投入最多的时候。
投入1亿多元,将原本荒芜的盐碱地打造成锦绣公园,成为泉港新地标;总投资20亿元,对城中村龙山社区进行“三旧”改造,建设商业中心,吸引新华都、永辉等大型商超入驻,聚拢人气;打通“断头路”,推进路网建设,福厦高铁泉港段开建,拉大城市框架。
建区以来,泉港累计投入产城融合项目资金达到50亿元,中心城区建成面积扩大到12平方公里,入选国家产城融合示范区。
环境一变,价值洼地效应凸显。如今,锦绣湖畔的总部经济区,首家金融机构——中国农业银行泉港支行正式入驻,接下来包括恒丰银行、国寿等在内的众多金融机构将陆续进驻,打造成“金融一条街”。
民生跟着“民声”走。通过倾听群众心声,了解群众诉求,让泉港发展成果最大限度惠及群众。目前,泉港在全市率先实行免费高中教育,每年惠及5000多名学生;创新推行“跨级医联体”,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省级专家优质的医疗服务;全区60岁以上老人每年可享免费体检,每年给70周岁以上老人发放高龄补贴1000多万元,让全区近2万名老人受益。
“2017年全区民生支出27.14亿元,且逐年递增。”泉港区长颜朝晖说,每年把80%以上本级财力用于民生,实施就业、安居、帮困、医保、农保、助学等民生工程,实现新农合、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被征地人员养老保障、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四个全覆盖”。
新区崛起背后的精气神
一个新区的崛起,是党员干部精神淬炼的过程。精神起来了,速度和效率就有了。
“我们每签一份协议就有一个故事,每个故事后面都凝聚着干部的心血。我们的体会就是,只要用心努力做,办法总比困难多。”见到泉港石化安全控制区拆迁干部小林时,他正在拆迁户家里商量土地丈量的事。
2017年3月,泉港启动石化安全控制区项目,在石化厂区和居民生活区建设绿化隔离带,彻底解决“厂居混杂”的历史问题。项目总投资超300亿元、涉及3个镇17个行政村4.65万人、拆迁总量554万平方米。
泉港抽调干部1380人,采取“成建制”模式成立征迁领导小组,分7个片区成立指挥部,17个工作小组、65个工作小编队全面进驻征迁一线,设立临时党组织,成立党员攻坚小组68个,建立项目推进“四个一”协调机制、征迁干部“六包”责任制等一系列运作机制,全面铺开征迁工作。
老家难舍,故土难离。村民祖祖辈辈生活在这里,要做通他们的思想工作实属不易。项目动员会召开以后,征迁干部走村入户,磨破嘴皮、踏破脚皮,宣传政策、梳理问题、理顺关系,放弃周末和晚上休息时间,“5+2”“白+黑”,始终坚守在一线、奋战在一线。
动力并不是凭空产生,它来自于完善的考核机制所激活的干部精气神。
注重实绩、奖优罚劣。泉港建立一线考察干部、“干部召回”等制度,并把考评结果与干部奖惩、职务进退留转挂钩,解决“吃大锅饭”问题,并从基层一线、艰苦岗位一线培养使用干部,引领干事创业导向。
推行党员冠名服务,在行政服务、法律咨询、矛盾调解等方面,打造党员冠名服务品牌120多个,引导党员干部在各行各业中亮身份、树形象、当先锋。目前,全区党员共承诺事项4.6万件,已落实3.2万件。
一子落而满盘活。面对新时代新征程,泉港信心满怀。“泉港将以‘石化筑高地、融合建新城、生态立样板、共享奔小康’为主线,打造活力泉港、宜居泉港、和谐泉港,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征程中续写新的辉煌篇章。”泉港区领导表示。
百姓故事
家门口就有省城医疗专家
东南网1月22日讯(福建日报 刘益清 庄国辉)“以往在省城大医院才能做的手术,现在区里医院也能做了。看病方便,新农合报销比例还比省市医院高。真是太方便了。”不久前,刚做完膝关节手术的泉港区南埔镇的老林十分开心。老林术后恢复良好,目前已康复出院。
老林左膝关节疼痛多年。不久前,膝关节疼痛加重,不能行走,生活很不方便。到不少医院就诊,都建议进行全膝关节置换手术,但老人家很担心耐受不了这么大的手术,家人也十分犹豫。
后来,老林了解到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科专家长期派驻闽南医院医联体坐诊,于是在家人陪伴下来到医联体就诊。
入院后,医院骨科团队对老林进行诊疗服务,还利用闽南医院(医联体)与附一本部互联互通的信息共享优势,并与附一本部关节外科专家远程会诊,制定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案,顺利实施了膝关节手术。
据了解,2016年初,泉港区政府与福建医大附一医院签署联合办医协议,将泉港区医院和福建医大附一医院闽南分院(原福建炼化公司医院)整合,组建成福建医科大学附一闽南医院,实现省级优势医疗资源的真正下沉,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优质的三级医院医疗服务。医联体组建一年多来,泉港投入数亿元用于添置设备和硬件改造,附一医院派出29名专家医疗团队入驻医联体,如今床位增加300多个,使用率维持在90%以上;门诊量以前每天三四百人,如今增至1500人左右。同时,闽南医院的新农合报销比例最高能达到80%。
点评
发展为民
30年前,福建炼化项目刚刚落地湄洲湾南岸的肖厝村时,还只是一个单体的现代石化“航母”。30年来,随着改革逐步向纵深推进,这一“航母”裂变并延伸包括出炼油、乙烯、有机化工等较为完整的石化产业链,在发展新理念的驱动下,又创新完善为石化生态园。
从一个小渔村到国家石化产城示范区,泉港的嬗变,是新产业,也是为民兴建的新城区的崛起。产城互动,生态优先,不仅为当地群众带来就业和致富门路,更营造了一个美丽新家园。在百姓家门口,就有创业就业的机会,就有环境优美的公园,就能找到省城的专家为其看病……这,无不体现了当地发展为民的不懈努力。
泉港的发展之路,也是为民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