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业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
2017-10-12   作者: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三农”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关系我国农业长远发展。9月29日,山东社科论坛——山东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学术研讨会在山东农业大学举办,与会学者围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路径与政策”、“资源环境约束与绿色农业发展”等议题展开交流研讨。

  保障粮食安全是根本底线

  农业部总农艺师孙中华表示,新世纪以来,在国家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的支持下,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我国农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粮食生产实现“十二连增”;农民收入增速连续7年高于城镇居民,2016年城乡居民收入比降到2.72∶1。农业发展良好形势为我国经济社会全局的稳定作出了突出贡献。

  “保障粮食安全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根本底线。”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党委书记周林提到,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对2017年及今后一段时期的“三农”工作作出部署安排,明确农业结构调整三条底线:粮食生产能力不降低;农民增收势头不逆转;农村稳定不出问题。

  提高粮食产业竞争力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农业政策改革和完善的主要方向。孙中华说,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核心是通过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优化结构,着力解决供给结构不合理、生产成本高、资源透支利用的问题,使农业生产和农产品供给更加符合消费需求,更加有利于发挥资源优势,更加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不断提升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在他看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应农产品市场需求变化的迫切需要。这些年,农产品供求关系发生了很大变化,突出表现在粮食方面。从总量上看,产需已实现基本平衡,但从结构上看,有的品种还产不足需,需要大量进口,如大豆;有的品种却产量过剩,如玉米。

  与全国形势类似,山东地区农产品供求关系也发生了变化。周林表示,粮食供给不能完全适应消费需求,存在错配现象。2015年,山东省粮食产量实现了“十三连增”,但是进口量也出现大幅增长,由2010年的1426.6万吨增长到2015年的2059.1万吨。大豆需求增长最大,但是生产不足,种植面积仅占粮食作物总面积的2%,且产量呈减少趋势。对此,周林分析认为,一是结构问题,需求量大的产品产量不足、高库存的产品大量种植;二是价格竞争力问题,生产成本高、收益低。因此,粮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是简单去产能、去库存,更重要是要提高粮食产业竞争力。

  在孙中华看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提高农业效益和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迫切需要。这些年农业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仍面临挑战。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也是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迫切需要。

  制定国家绿色农业发展规划

  孙中华提出,与过去结构调整相比,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要表现在三点:不只是调量,更重要的是提质;不只调整生产力布局,更要注重增强内生动力;不只着眼于国内,更要涵盖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为此,孙中华提出六点建议:一是以扩大有效中高端供给为重点,优化产品结构;二是以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为重点,优化产业体系;三是推广节本增效技术,优化生产体系;四是以提高资源环境匹配度为重点,优化区域布局;五是以治理和修复农业生态环境为重点,优化资源配置;六是实施“藏粮于技,藏粮于地”战略重点,巩固提升粮食产能。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能忽略农产品质量。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于法稳表示,确保农业供给质量是解决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而要确保农业供给品的质量安全,其前提就是保障农业生产所需水土资源质量。“加强顶层设计,制定农业绿色转型发展路线图,确定绿色转型发展的重点领域、重点产业、重点区域,并配以切实可行的生产标准、有效机制与政策设计。”于法稳认为,在绿色农业发展区划方面,应根据不同区域的生态资源条件,在国家层面制定绿色农业发展规划。

  此外,于法稳表示,为推动农业绿色转型发展,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应尽快制定并实施《绿色农业发展条例》;针对农村耕地确权颁证之后,耕地流转中出现的问题,建议在国家层面出台土地流转实施办法或条例。

  山东省宏观经济研究院院长刘冰认为,应坚持“三个导向”:第一,以解决好地怎么种为导向,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第二,以解决好地少水缺的资源环境约束为导向,深入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第三,以满足吃得好吃得安全为导向,大力发展优质安全农产品。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