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厦门,很多人想到的是美丽的海。但其实,在厦门的山野田间,也有着许多鲜为人知的特色美食和休闲去处。近年来,这些自然原生态的“宝贝”对身处都市的人们充满吸引力,对于农业、农村,他们有了许多期待。
近日,厦门市农业局局长吕参军接受晨报专访,解码今年工作新动态。
谈农产品
打好特色牌
发展优势产业
:厦门有很多特色农产品,但买到正宗“土货”总要费点周折。如何满足市民对本地特色农产品日益增长的需求?
吕参军:近年来,在吃的方面,市民都追求原汁原味,确实更青睐当地的一些特色“土货”。白交祠地瓜、郭山紫长茄、褒美槟榔芋等已成为厦门农产品里的“明星”,不仅销量好,还带动了当地的发展。
今年,厦门将继续打好特色牌。全市将大力发展蔬菜、水果、花卉、食用菌、中药材等优势特色产业,加快发展火龙果、莲雾、芭乐等台湾特色水果产品,白金针菇、秀珍菇、杏鲍菇等食用菌产业,金线莲、铁皮石斛等中药材产业。
品牌具有强大的带动力。接下来,厦门还将继续充分发挥已有品牌商标的带动作用,努力打造区域优势品牌,带动优势特色产业壮大。同时,还将推进农产品商标注册,强化品牌保护,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三品一标”认证,加强“三品一标”认证及管理工作。
谈质量安全
优化可追溯管理信息平台
:农产品例行监测方面,厦门位居全国前列。在今年的质量安全工作中,如何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吕参军:2016年,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逐步完善。全市追溯点总数达61个,已将283种蔬菜、水果、食用菌等农产品纳入可追溯系统管理。农业部农产品例行监测显示,全市蔬菜、水果和畜禽产品合格率位居全国前列。
农产品质量安全容不得半点疏忽。2017年,厦门将全面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如加强农资监管信息平台建设,建立和完善农资经营诚信档案、购销台账制度和高毒农药定点经营、实名购销制度,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管理信息平台,将涉及本地农业生产的市级以上龙头企业,以及取得“三品一标”认证且列入省级规范社名录的农民合作社生产的食用农产品纳入监管范围等。
今年,厦门还将探索建立食用农产品产地准出与市场准入管理衔接机制,推进农产品质量监管从产地到餐桌全程无缝对接。
谈休闲农业
打造主题乡村旅游目的地
:休闲农业风头正劲,市民要求也越来越高。接下来,休闲农业如何发展?
吕参军:休闲农业被形容为“接二连三的增长极”,也是近年来市民周边游、亲子游的人气之选。今年,厦门将以建设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市为契机,充分发挥乡村各类物质与非物质资源富集的独特优势,利用“旅游+”“生态+”等模式,推进农业、林业、渔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丰富乡村旅游业态和产品,打造各类主题乡村旅游目的地和精品线路,发展富有乡村特色的民宿和养生养老基地。在做好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上,鼓励供销合作社、农民集体经济组织创办乡村旅游合作社,或与社会资本联办乡村旅游企业,鼓励国有企业参与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业示范项目建设,打造乡村旅游精品工程,
2017年,岛外各区将推动建设休闲农业示范项目两个以上。这些项目要求精心策划方案、高标准设计、精准定位,挖掘当地饮食、民俗等历史文化和特色资源,丰富项目内涵,提升项目品质和吸引力。
谈农村建设
完善基础设施提升公共服务
:在经历了快节奏的城市生活后,很多人将目光投向了农村。农村建设如何跟上市民期待?
吕参军:我们将继续完善城乡交通体系。今年,拟建设改造农村公路约30公里,新增和优化岛外公交线路10条。市政设施方面,我们将加快燃气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加快岛外四个区管道燃气建设。另外,还将配合市政道路建设(或改造)燃气管道100公里。污水处理上,也将大力推进一批污水处理、环卫设施建设,将开展70个自然村分散式处理设施建设,力争实现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覆盖率达到40%以上。
农村教育问题也是一大关注焦点。今年计划新开工建设幼儿园项目12个、中小学项目30个,力争在普惠性幼儿园就读的适龄幼儿比例达到80%以上。名校出岛战略将继续实施。
加强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推进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引导基层特色文化品牌建设,弘扬农村传统文化,挖掘地方特色文化资源;培养农村文化带头人,健全完善文化服务队伍配置……这些都是我们今年提高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