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学院土木工程学院:以“高校智慧”赋能乡村振兴
2025-10-09   作者:贺荣荣 洪琛   来源:中国福建三农网

近年来,莆田学院土木工程学院城乡规划专业教师团队积极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充分发挥高校人才与科技优势,以“育人+服务”双轮驱动,深入乡村一线,在文化保护、人才培养、规划设计与科技服务等方面持续发力,为莆田乡村振兴注入强劲的“高校动能”。

解码古建基因,激活乡村文化生命力

图片6.png

图为黄林生老师带队调研陈桥村

在仙游的深山里、湄洲岛的海岸线、兴化平原的古村落,常常能看到莆田学院教师的身影。他们运用3D扫描、数字建模等现代技术,为古建筑建立数字化档案,助力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活化。黄林生老师带领团队,联合华侨大学完成了广化寺中轴线及释迦文佛塔等历史建筑的测绘工作,并深入涵江区洋尾村、柯塘村、仙游县前连村等地开展调研,梳理“文化保护+产业发展”路径,推动“一村一特色”发展模式。截至目前,团队已完成3个省级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测绘存档历史建筑数十栋,发表相关论文20余篇,为乡村文化振兴提供了扎实的学术与实践支撑。

培育乡土人才,夯实乡村振兴根基

面对乡村振兴对人才的迫切需求,莆田学院土木工程学院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教育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朱金水老师在《城乡详细规划》等课程中,引入真实乡村案例,组织学生走进江口镇官庄村,开展产教融合实践,参与村庄振兴策划、人居环境提升、景观改造等项目。她还牵头“高校+村党支部”乡村规划人才合作项目,带领师生团队服务东溪村、南兴村等十余个村庄,开设乡村规划师工作坊,引导村民参与规划,实现从“外部推动”到“内生自觉”的转变,真正实现“学习在课堂、实践在乡村、成长在一线”。

科学规划引领,焕新海岛乡村面貌

图片7.png

图为关雷老师在后塘村调研

关雷老师团队长期扎根湄洲岛后巷村,坚持“以人为本、尊重自然、彰显特色”的规划理念,摒弃“大拆大建”,注重文化赋能与生态保护。团队在规划中融入妈祖文化元素,推动老旧农房改造为主题民宿、文创工坊,发展“海岛特色农业+文化旅游”融合产业,实现生态、文化、产业协同发展。后巷村先后获评“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和“福建省美丽乡村休闲旅游点”,成为校地共建推动海岛振兴的生动样本。

科技精准服务,破解乡村发展难题

图片8.png

图为傅文杰教授带队调研象林村

傅文杰教授作为科技特派员,带领团队深入乡村,量身定制规划方案,推动项目“落地生花”。团队编制了仙游县鲤南镇象林村“产业+生态”协同发展规划,完成多项民生设施探测项目,破解乡村基础设施短板。朱宏莉老师专注于乡村污水治理与生态修复,其方案在多个村庄落地,实现环境与经济效益双赢;罗范颖老师则探索“乡村电商+特色农产品”“传统手艺+文创开发”等模式,助力乡村打造产业IP,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图片9.png

图为罗范颖老师在游洋镇调研

从文化保护到人才培养,从规划设计到科技服务,莆田学院土木工程学院城乡规划专业教师团队始终与乡村同频共振,在服务中育人,在育人中服务,以实际行动诠释高校在乡村振兴中的责任与担当,为莆田乃至福建的乡村振兴贡献了坚实的智慧与力量。(文图/贺荣荣 洪琛)

责任编辑:徐辰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