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师范大学传播学院“连接两岸·共溯闽台”实践队赴闽南开展两岸家族文化调研活动
2025-08-06   作者:林馨缘 陈锦钰   来源:中国福建三农网

7月15日至17日,福建师范大学传播学院“连接两岸·共溯闽台”实践队在副院长连水兴教授与王牧耕老师的带领下,前往厦门连横文化研究院、漳州市长泰区枋洋镇江都村、漳州市龙海区榜山镇马崎社及厦门市集美区白石村等地开展文化调研。团队通过实地探访历史遗存、聆听家族故事、采集文化素材,深入挖掘闽台连氏文化渊源,切身感受两岸连氏“同根同源、血脉相连”的深厚情谊。

调研首站,实践队走进厦门市连横文化研究院,与福建省连横文化研究院理事长、福建省姓氏源流研究会两岸连氏文化研究分会会长连明富,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黄星民教授,及厦门大学历史与文化遗产学院连心豪教授展开深度交流。连明富会长详细讲解了连氏文化的历史脉络与两岸宗亲的交往实录,强调连氏宗族“同宗共祖、一脉相承”的深厚联系;黄星民教授则建议团队在调研中重视口述史的记录,特别是老一辈的家族记忆,同时结合地方志资料与数字传播手段,增强成果的传播力和影响力;连心豪教授通过详实史料与生动讲述,呈现连氏家族在台湾开发史上的突出贡献,并介绍了连横先生作为报人、诗人对台湾及闽南文化所产生的深远影响。

图片1.png

实践队厦门连横研究院实践时集体合照 

走进漳州市长泰区枋洋镇江都村,实践队在村党总支副书记连维东的引导下,实地探访连氏宗祠瞻依堂、玉珠庵及闽台文化交流中心,感受两岸连氏血脉相连的历史印记。在连氏宗祠瞻依堂、玉珠庵,连维东副书记讲述了台北连氏后人连日春返乡修建字纸亭的故事,指出“三代祖师”信仰作为连氏文化的重要精神载体,是两岸信众共同的情感纽带。在闽台文化交流中心,泛黄的老照片与详实记录则勾勒出两岸连氏宗亲交往的深情图景。连维东介绍,江都村与台湾部分地区在民俗上一脉相承,常态化的联谊活动持续拉近着两岸宗亲的距离,延续着文化认同与情感联结。

图片2.png

村党总支副书记在连氏宗祠瞻依堂进行讲解 

随后,实践队前往漳州市龙海区榜山镇马崎社,实地走访马崎连氏宗祠。队员们细致考察宗祠的建筑格局与文化陈设,手持设备对门楼、廊柱、楹联等进行系统拍摄,全方位记录这座承载深厚家族记忆的历史建筑。调研过程中,团队重点收集了连战先生寻根谒祖时的珍贵图像资料。照片中,两岸宗亲亲切交流、共叙家情的场景,生动展现了跨越海峡的血脉亲情与源远流长的宗族联结。

图片3.png

漳州市龙海区榜山镇马崎连氏宗祠 

实践队调研最后一站来到厦门市集美区白石村,先后走访连氏源流文化馆、连氏宗祠及保生大帝庙,进一步探寻连氏家族的历史根脉与信仰传承。在连氏源流文化馆,社区网格员围绕馆藏的连氏起源资料及涉台历史文献,对展区内容进行了细致讲解,帮助队员深入了解家族发展的脉络与两岸连结的历史印记。在连氏宗祠与保生大帝庙,厦门市连氏宗亲联谊会副会长连建枝结合匾额、楹联及当地风俗,深情讲述连氏宗族寻根问祖与习俗传承的故事,展现了宗族文化在两岸延续与融合中的独特价值。

图片4.png

连建枝副会长在连氏宗祠进行讲解

在此次实践活动中,队员们从厦门连横文化研究院的史料中梳理出连氏入闽支系的迁台轨迹;在漳州市长泰区枋洋镇江都村的宗祠与庵堂中读懂了祖训与信仰跨越海峡的延续;在漳州市龙海区榜山镇马崎社的寻根影像里触碰到血脉亲情的温度;在厦门市集美区白石村的文化馆中见证了连氏文化在两岸交流中的鲜活传承。本次调研不仅让队员们对连氏文化形成了立体而深刻的认知,更深切感受到其作为闽台文化交流“活化石”的独特价值,是“两岸同根、族脉共生”的生动写照与时代见证。(林馨缘 陈锦钰/文 林雨婧 赖世好 李若岚 陈锦钰 黄钰婷/图)

责任编辑:明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