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师范大学:科技赋能与模式创新双轮驱动乡村产业振兴
2025-07-14   来源:中国福建三农网

7月4日至6日,闽南师范大学“畲韵高安”实践队走进漳州市华安县高安镇,深入蔬菜、花卉、葡萄三大基地,展开调研,在田间地头记录产业亮点,研究亟待破解的难题。

在高安镇邦都村,60亩大棚茄子,番茄、辣椒长势喜人,表面一片繁荣。实践队员了解到,建隆蔬菜入驻后,与村民共同探索“集体股份合作+流转+二次红利”模式,土地折股量化,企业统一经营,村民先拿地租、后分红利,实现了“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然而,驻村第一书记邹耿万和基地负责人坦言,品种单一、收购价波动、同质化竞争激烈,仍是悬在头上的三把剑。下一步,基地计划完善冷链与分拣设施,逐步调优品种结构,把规模优势真正转化为特色优势。

图片34.png

实践队员参观茄子种植基地

随后,实践队又来到依山就势的葡萄园,季风、阳光玫瑰、夏黑等7个品种通过分批修剪实现7—10月持续采收。葡萄园主打游客自采和批发市场,回头客稳定,却因冷链和运费限制,无法线上进行批量销售。对此,队员们提出建议,先用短视频记录“不拆袋采摘”的纯天然卖点,再逐步补齐冷链短板。

图片35.png

实践队员参观葡萄种植基地

走进高安镇西洋村的朱顶红基地,30亩朱顶红正处盛花期。通过基地讲解人的介绍,实践队了解到基地利用2—4℃冷库精准控温,使春节球根提前到夏季上市,批发价能提升三成,“双迹”“精灵”等优质品种被打造成盆栽、切花及衍生礼盒,附加值还能再增加。队员们精心测算冷库能耗与花期误差,后续将带回学校建模,为基地提供更精细的催花参数。

图片36.png

实践队员参观朱顶红基地

调研间隙,实践队还前往邦都村联春楼革命旧址,聆听居民讲述历史变迁;在畲乡鱼鳞坝开展环保宣传;赴坪水畲寨发放问卷,收集文化保护建议。村委会副主任邹炎木介绍,村里正依托联春楼红色文化、鱼鳞坝生态景观和村民自建漂流,打造“全域生态小镇”,以文旅融合带动第三产业。

图片37.png

实践队员借助AI与游客开展问答互动

躬身力行,收获满怀。三天的实践,队员们用脚步丈量土地,用数据记录难题,用专业知识为产业升级写下青年注脚,也在服务奉献中体悟到: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青春融进乡村振兴,正是专业所学与国家所需的同频共振。(闽南师范大学“畲韵高安”实践队 文/图)

责任编辑:明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