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溯妈祖信仰源头 维护妈祖信仰社会性

2016-11-24 作者: 来源:中国海洋报

妈祖文化是中华海洋文化的特色之一,妈祖精神彰显了中华民族优良、朴素的品德和伦理。已故的林文豪先生多年致力于妈祖研究,把妈祖身上凝聚的信仰力量和精神价值誉为“大美”。妈祖成为中国社会民间共同崇拜的护国庇民的“海神”和“天神”,也是中华海洋文化传承的精神家园。从中国海洋信仰流传角度观察妈祖崇拜现象以及传播特点,着眼于从历史中分析妈祖信仰的发展及特点,有利于进一步探讨当代妈祖文化的社会性价值。

人类原始信仰中存在着自然崇拜、图腾崇拜和祖先崇拜的演变过程。上古神话传说和近现代考古学都证明了中国上古社会存在过以天体崇拜、自然力崇拜和自然物崇拜为主要内容的自然崇拜。这种信仰源于原始人中普遍存在的“万物有灵”的认识。其中天体崇拜的对象是日月星辰,太阳神的崇拜最为普遍;自然力崇拜的对象是风雨雷电、海洋现象等;自然物崇拜对象是山川、生物以及岛礁等。这些自然崇拜产生的根源,是人类生产力低下,认识水平处于蒙昧状态,在意识中形成了自然物都有超自然的灵性和奇异功能的观念。人们认为,这些超自然主宰着人类的命运,于是希望通过崇拜来获得自然神的恩赐。

海洋信仰反映了人与海交往中形成的敬畏、依赖和崇拜的意识。其精神价值取向,伴随人对海洋的认知发生传承式变化,其中海神信仰是传承过程中部落社会时代等级出现后的产物。从演变过程意义考察,海神信仰是海洋信仰的阶段性产物;从内容上考察,海神信仰是海洋信仰的一部分,随着社会的进步,逐步成为人类海洋信仰的主体。

依据考古学和海洋地质学等研究成果,距今三四万年前中国沿海就存在海洋自然信仰,如山顶洞人时期存在太阳崇拜,新石器时代早期存在对鸟和一些海洋生物等的崇拜,商周时期东夷活动地区有“三神山”“四神山”等信仰。中国古籍《山海经》中记载有关禺虢、禺强的海神信仰,从它们的“族属”源头追溯到新石器的黄帝时代。郭泮溪研究员在《中国海神信仰发生演变过程及其人化影响》中提出,早期“海神”禺虢、禺强等,其神容带有明显的图腾特征。最早的中国海神是沿海东夷人创造的,其神容为珥两蛇、践两蛇的鸟图腾。随着中国海神信仰演变过程中人化影响的渐次加强,海神角色逐渐人格神化。这些描述实际上反映了早期海神信仰是海洋自然崇拜或图腾崇拜习俗延续而来的这一现象。

到秦汉国家统一后,海陆一统,沿海社会和海洋事业逐渐兴旺,海洋活动频繁,海洋对国家及人们的生活影响不断增强,特别是唐宋海洋活动日益繁荣,对海洋的依赖成为沿海社会的普遍现象。人们的海洋信仰也越来越多元化、区域化、人格化、习俗化。妈祖由真实的人变成神,是海洋民间社会生活和传统孕育的。海神信仰的社会化是其不断发展的民间基础。

妈祖由人演变成神,是从航海活动需求中形成而升华的。对妈祖的信仰是民间社会把救人危难、扶危济困、扬善抑恶等普世美德凝聚成信仰力量,信仰的精神就是中国传统文化道德价值观,是一种文化价值追求、崇拜和神化。在封建社会,由灵女、天妃到天后的尊崇是政治的力量。天人合一文化在妈祖身上得以体现。妈祖是人神,使得中华文化崇尚的价值社会化,妈祖成为中华文化天人合一的经典表现。封建统治者通过塑造越来越高的妈祖神娘的力量来治理沿海社会,达到天下的稳定与融和,妈祖信仰成为国家祭祀的正典,香火旺盛。

在当代社会,妈祖信仰价值和功能已经多元化了。在我们不断建设海洋社会、发展海洋事业、追求海洋强国的进程中,妈祖信仰很大程度上被作为一种资源开发出新的价值。这些都是伴随社会发展产生的社会现象。对于这些新的社会现象,我们从中国海洋信仰流传的特点及规律可以看出,在追求妈祖文化资源多元价值的同时,妈祖信仰所表达的中华文化价值是其核心价值,也是其传播动力,这正是妈祖信仰最美的地方。真、善、美是人们崇拜妈祖信仰的最根本的社会价值和文化认同。我们在研究妈祖文化时,无论从宗教角度,还是从学科角度,应该保留妈祖信仰生生不息传承传播的社会性,不能简单地采用单一需求模式,局限其研究价值。妈祖信仰的价值具有社会性和文化性,不具有政治属性内涵。妈祖信仰的生命力在于民间社会传统和习俗的延续。维护妈祖信仰的社会性,是中国海洋信仰传承的规律,体现了中华文化的特征。文化价值的社会化是妈祖文化不断发展的基础,是妈祖信仰价值取向的源泉。


责任编辑: 

相关推荐

莆田城厢:下沉一线开展农安监管培训
莆田城厢区:开展时令蔬菜监督抽检
福建漳州:全力攻坚推进全市域畜禽粪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乡村振兴专家智库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 在线留言